持久液

高山星空銀河 與 星軌 的 拍攝技巧

 

引言圖片-星空銀河 與 星軌 的 拍攝技巧惱人的冬天過去,春、夏、秋這三個季上高山拍照,氣溫便不再那麼「凍人」。這時除了晨曦攝影之外,高山上的星空、銀河與車軌也是搶手的風景攝影題材之一。這一篇我們就用簡單的文字與說法,帶大家進入浩瀚的星空夜裡。

浩瀚的星空、一望無際的星空銀河、星軌以及車軌,都是夜裡拍攝的好題材。銀河像一條河流,穿越星空在天上閃閃發光。就以台灣所在的北半球來說,夏季夜裡的銀河最為明顯,冬季最黯淡。秋末的此時,夕日將盡以後,就可以看到帶狀的星待由南往北延伸。

三至七月的最佳銀河時間

整體而言!秋末冬初銀河在日落後看向西南方即可看見,在春天三月底的子夜1:30由靠近東方升起,四月底約在23:00升起,五月底21:30升起,六月底由19:30升起。七月才在接近子夜0:00落入地平線,8、9、10月底每個月分提早2小時結束。也就是說10月份底落日後的東南方,即可見到將要落下的銀河。

▲10月底,拍攝完夕陽,走在主峰步道往南方向即可見銀河如緞帶般垂直高掛。

▲夜裡的銀河在夜空裡移動,令人感嘆宇宙的浩瀚與人類的渺小。

星軌作品最適合的拍攝時機?

星軌作品最適合的拍攝時機是在半月以後,月出前的2個小時,或是月沒前的半個小時。這2個時間點的好處為何?月出前的2個小時開始拍攝,可以利用月光還未出現以前,盡情地捕捉1個多小時的星軌,然後利用月缺的月光出來後,適當的幫地景補光,再收取快門。而月缺的月沒前半個小時開始拍攝,則是利用月光先補地景,然後再月落以後得以延長星軌拍攝時間。

拍攝銀河小技巧

拍攝銀河的方法極為簡單,在15-30秒內曝光完成是極為重要的重點,因為過久的時間星體移動,點點繁星容易變成條狀星軌,所以建議用2.8以上的大光圈,加上極高的ISO(3200~6400),再以15-30秒左右曝光即可。

合歡山上因為光害很少,所以各處都可以看到滿天星斗,一般而言,月圓前後的2週日子,月光較強,比較適合拍攝夜景,月缺的日子較適合拍攝星空銀河與星軌哦。

▲至中央氣象局裡,可以查看到整年份的月相圖。

知道了月相,再輔以月出月沒時間,就能知道何時月亮高掛天上。

(後面還有:星軌的拍攝技巧大公開)

第 2/3 頁

滿月時的山谷,宛如白晝

滿月或是月光較強的夜裡,地景就容易完整呈現,所以極適合夜景的拍攝,藉由月光的輔助下,經過長時間曝光後有如白晝。其實!這樣的日子也可以用數位合成的方式來合成星軌,唯一的缺點是因為月光較強,相對的天上的星星數量會變少,星軌數量也減少。

 ▲月光下,欄杆拖曳著長影,長時間曝光的夜景照片恍如白晝,要不是星跡與車跡,很難想像這是夜裡。

拍攝星軌的準備工具與拍攝步驟

由於拍攝星軌需要以長時間曝光,讓天上微弱的點點星光,得以留存在影像中。因此,固定相機的腳架,以及電子快門線,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拍攝利器!(為了避免快門啟動時,反光鏡的震動造成影像晃動,建議先進入相機選單中,將反光鏡預鎖啟動哦!)

  1. 對焦:請先把鏡頭切到手動對焦MF,如果環境昏暗不好對焦,可以先把相機的對焦點對準「遠方」的燈光或是天空的月亮進行對焦。如果鏡頭上有表尺,那先切到MF,然後看著鏡頭表尺,把鏡頭焦聚轉到「無限遠符號∞」,其實就把焦點轉到鏡頭的無限遠(泛焦)處。
  2. 測光:先用大光圈與高ISO拍攝測光用照片,拍攝完成後,檢查直方圖的最左側是否呈現最高峰並貼近邊緣。如果是就代表,畫面裡有太多黑色無法辨識的景物,拍攝測光用照片時建議再加上EV值(提高更高的ISO或是延長拍攝時間),直到直方圖的最左側出現差異距離,而且最右側無過曝的峰值,就可以利用該曝光值,作為換算為長時間曝光參數。
    以這個拍攝經驗裡,在自然無光害的高山上夜曝,通常可以加上1-2的曝光補償,尤其月缺或是無月光的環境,使用AV(光圈先決)拍照,正常的曝光幾乎都要加到2或3以上,如此可以獲得更細緻的暗部細節。
  3. 換算曝光時間拍攝星軌:舉例來說,先利用光圈2.8與ISO3200而快門時間暫時設為30秒拍攝星空影像。然後檢視曝光值是否符合您的需要。如果照片過暗,就再開高ISO或是延長快門時間,直到照片符合您需要的曝光值。如果光圈2.8、ISO 3200、快門時間60秒所拍攝的影像亮度符合您的需要,那就可以換算拍攝星軌所需的長時曝光。
  4. 於是我們預設把ISO降到200,光圈5.6來拍攝星軌,那所需的曝光時間如下:
    先算出ISO的完整級距:3200→ 1600→ 800→ 400→ 200,3200到200其間相差4級,所以快門時間可以延長到60→ 120→ 240→ 480→ 960秒=16分鐘。
    光圈的完整級距:2.8→ 4→ 5.6其間相差2級,所以快門時間由 16分→ 32分→ 64分,然後換算時間得到64分,那就可以拍出1小時的星軌照片。 

拍攝方位的差別

當拍攝方向正北時北,拍出的是圓形星軌,而面向東西時,所拍出的是類似流星雨般的條狀星軌。

 

(後面還有:沒有月光的拍攝技巧,以及星軌的最佳拍攝時機)

第 3/3 頁

想拍攝心目中的星軌,不一定得遵照攝影時節表

或許有人會覺得夏季比較適合拍攝星軌作品?實際上,攝影是一種遇見,不一定得套用百分百的思維。如何解釋呢?如果拍攝的重點是銀河,那當然屬夏季到初秋最為適合。但是星空輪轉或是類似流星雨的條狀星軌作品,其實只要天氣狀況許可(天光無雲、無光害),巧妙的選擇題材,適當的構思再透過曝光的技巧,任何季節都可以拍攝星軌作品。

滿月與月缺,或是無月光的環境,該如何拍攝?

有月光的日子,環境容易有細節,但是星空的星星相對較少,而且所需曝光時間較短,星軌數量相對減少與變短。沒有月光的日子,天空星星較多,但是暗部容易出現躁訊與較少細節。

當月光較強時,可以利用拍攝同角度的連續多張作品,甚至利用高ISO與較短的曝光時間,先拍出點點繁星,再利用電腦的星軌疊圖軟體,製作星軌連接或是動畫甚至縮時影像。(或是擔心像電力不足無法1~2小時常時曝光,利用此方法也可以保全拍攝照片,只有最後一張相機沒電,拍攝不到,而其他拍攝到的可以回家後利用電腦連接合成)

推薦給大家的星軌接合軟體,不妨試試看。

事實上!我到目前為止都還是使用「一曝到底」的方式拍攝星軌,原因在於,筆者個人認為:攝影這件事情應該是盡量在鏡頭前完成必要的步驟,盡量少用合成軟體。如此,你才可以讓自己想辦法觀天察地,減少對軟體的依賴,增加在鏡頭前思考創作。而數位時代的演變下,對於相關接圖軟體的知識補充當然是必要的課題。只要電力足夠,借助軟體的幫助可以拍出很長的星軌倒是一個方式!

在沒有月光時,可以借助補光設備(儘量使用些微偏暖色補光,太冷的色溫拍出的顏色較為不討喜),適當的幫景物補光,增加主體的細節,需不需要補光,實則見仁見智,各有利弊。

延伸閱讀

人間仙境 春夏 五城 金龍山 之美

夏夜螢光,關於 拍螢火蟲 重點整理

夜光流螢: 螢火蟲的 拍攝方法 與 技巧

higrace 談攝影:一種如果的預見與無法假設的遇見

higrace.tw

拍照是我最大的興趣!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按下快門,感受屬於自己的衝動,這是世界上唯一沒有對錯也沒有標準規格可言的遊戲,沒有永遠的絕對,沒有絕對的永遠,只有不斷到探索與找尋!

看更多文章
higrace's 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