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25、30、60歲 看完好恐慌! 1
思琪和老張,是火車上認識的,在一起兩個月,已經認定彼此。思琪很快從老家的單位調到北京,工資沒漲,開支卻跟老家不是一個水平了。所以上次見面,她就說過想換個工作。我原本還想著幫一把,現在,不用了。
她漂亮的臉從對面湊過來說:「上次說讓你幫我找工作,但我想了一下,決定和老張搬回老家,讓家裡給找個穩定工作。」
她往旁邊的老張那裡一湊,輓住他胳膊:「老張和我一起回去,我們明年就結婚。」
可她上個月還說,之前只顧著談戀愛,現在關係穩定下來,要開始想工作的事兒了。怎麼變化那麼快?
上次見面,她苦惱的是想換更收入更高的工作,卻沒什麼技能。她在一個國企里做助理,上班貼發票,到點就下班,雖然錢不多,但她一心只在談戀愛上,所以重要的是工作清閒。這樣一份工作,從大學畢業起做了三年,「我過得可仙兒了,每天到辦公室露個臉就可以出去逛街!」
回老家結婚生孩子,似乎會過得更「仙兒」,但這樣的生活真的讓她感到安穩麼?
聽說,她每天都要檢查老張的手機,看他是不是和別的女生說話。因為在她眼裡,「男人都可能出軌,女人就該做好防範。」
對她來說,找個好老公,比找個好工作更重要。當同齡人為了工作在拼時,她則在檢查老張有沒有出軌的苗頭。
我忍不住問她:「你五年以後,想過上什麼樣的生活呢?」
「我不知道。沒做過計劃……」她像被問醒了,臉上的笑突然收住。「回家結婚生孩子,是因為我媽能幫我帶孩子,家裡還能給安排個穩定的工作。」
看著她,我好像一下就看到她今後的生活——一份穩定悠閒但薪水不高的工作,一個還算會掙錢的老公,一個一直都帶點不安的婚姻。工作上等著安排,婚姻里緊張兮兮。這就是她要的人生麼?看著她年輕又生動的臉,我卻感覺到那背後的空洞。
25歲,選擇一種對愛情孤注一擲的生活,是好的麼?
我突然想和她說兩個故事,一個31歲的故事,和一個60歲的故事。
2
下午,我歪在地鐵的欄桿上,看大學捨友們在微信群里聊孩子。平時我很少說話,因為摻和不進去。
大學畢業十年,今年是30歲的我獨自北漂的第二年,從老家那個三線城市,來到這裡,找自己的位置。
而她們呢,畢業後跟著愛人,一起回到老家的小縣城或者小城市裡,做著公務員、老師等穩定的工作,都已經買車買房,還生了二胎,微信群成了媽媽群,整天就是聊尿布啊奶瓶的。
畢業頭兩年,我也和她們一樣,在老家做過公務員,福利不錯,也沒壓力。但那種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生活,開始讓我不滿。第三年,我辭掉了那個工作,先去了廣州,又來了北京。沒有一本院校的光環,也沒有大牌企業的工作履歷,我還是努力在大城市裡站住了腳跟。
可今天,看著群里她們興致勃勃地聊著孩子,我卻突然感到自己累了,幾年來不停行走,累積的疲倦在那一刻湧了過來。我忍不住在群里說了一句:「有時挺羨慕你們的,現在什麼都有了,而我還一無所有,還在努力。心累。」
群里一下子安靜了,好幾分鐘都沒人說話。
我感覺到自己的突兀,想試著把那條消息撤回,卻已經撤不回了。心裡頓時覺得更難過。好像自己敞開了傷口,卻無人理會。
又過了一會兒,群里來了新消息。
「你羨慕我,我還羨慕你。你知道嗎?我其實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但是辭職了在我們這兒就找不到更好的。畢業十年,我感覺自己像在浪費時間,除了上班下班領工資養活自己和孩子,好像什麼也沒有做。除了買個房子買個車,別的好像也沒剩下什麼。」
「起碼你有得選,大世界你都看過了,不像我們。」
「是的,我覺得自己現在連轉個身的機會都沒有。」
……
原來是這樣,那讓我在疲憊一刻感到羨慕的生活,其實並不是毫無壓力,也不是毫無風險。
畢業十年,當初讓她們一頭扎進去的愛情已經變淡,而她們自己也從剛進單位的新鮮血液,變成了現在的老油條,一到週一就低落,節假日一看到領導來電就心煩。她們也許也曾有過上升發展的機會,卻缺乏興趣和慾望去拓展自己的道路。誰能說,她們這十年的路,不是越走越窄了呢?
「連個轉身機會都沒有了」。
漲工資的速度趕不上兩個孩子的奶粉漲價,家裡老人常跑醫院也需要錢,她們想過做兼職增加點收入,卻沒有一技之長,更拉不下臉面在朋友圈里吆喝。重頭去學別的東西,又覺得自己年紀大,難。
31歲的她們,感到自己好像一輩子就這樣了。
在群里看完這些吐槽,輪到我答不上話來。才31歲,如果人可以活100年,她們還有70年,就說一輩子這樣了麼?
我想了想,發了一句:「肯定有越老越吃香的活,要學現在也不晚啊。」
群里又沈默了。
過了幾天,我接到新公司的offer,終於有機會去做自己一份夢寐以求的工作。以往我偶爾會在群里和她們分享我的動態,那一次之後,我卻很少再提自己在大城市的生活。
3
下午4點,我在趕稿。死線是6點。我像牛一樣勾著背,鉚在電腦前。
突然收到我媽的微信:「女兒在乾嘛?你還記得張阿姨和李阿姨嗎?她們的兒子都在北京工作和讀書,我們仨商量了一下,想搭伙一起去北京做家政,住人家裡的那種。你能幫打聽一下嗎?最好是三人在一起,有個伴兒,閒了還能湊一起玩。」
我愣住了。我那60歲退休在家幾年的媽,要千里迢迢來北京,做家政工?
我摁住心裡生出來那不痛快的感覺,匆匆回了一句:「媽,我在趕稿子,晚上回去再給您打電話哈。」
我媽帶大了我們幾姐弟,退休後的生活本來挺爽,每年和朋友去旅行,平時和老友們逛逛公園打打牌。直到去年,為了給我弟買房子,跟人借了點錢,家裡狀況就變得緊張了。弟弟工資不高,她也沒有別的收入,就靠每月那點退休金,一點一點地省著還。所以她聽說北京做家政工工資高,是想來掙點錢吧。
可我聽了很不是滋味。我媽在銀行櫃台上工作了大半輩子,收入一般但算過得不錯。安穩地過了上半輩子,現在要跑到大城市裡打工掙錢麼?一想象我媽貓著腰在別人家裡打掃房間的樣子,我就難過。那天晚上我沒給她打電話。
這事兒在心裡躺了兩天,我才終於開始跟她談。
「媽,做家政跟在家裡做家務不是一回事兒,家政工跟戶主是不平等的,你能受得了這個氣麼?」 我知道這個行業有多惡劣。做家政可以住在戶主家裡,但那是24小時待命的活,辛苦而且沒有個人空間,完全是圍繞著戶主的要求來的。很多家政工被欺負也沒有人管,更不要說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臉色和委屈。
我說的這些,終於讓媽打了退堂鼓,她卻堅持想找點事做。我知道她是想早點把錢還了,而且想多掙點錢,為以後做打算。
我拿著手機想了好久,卻想不出來她能做什麼。高速運轉的大都市,似乎只歡迎那些年輕有力的生命加入,一起飛快旋轉。它對高齡又沒有技能的人來說,是異常冷酷的。
過了一會兒,又收到我媽的消息:「你還是幫我們找找家政的活吧,辛苦沒關係,我們幾個先試試。」
我60歲的媽媽,真的沒有別的選擇了麼?
那我那些31歲的同學們、25歲的思琪們呢?
在她們仍然有的選擇的時候,她們選擇了安逸、安穩,拒絕了為將來做準備的努力。而當時間抽走了她們唯一擁有的年輕、活力,走到60歲的年紀,不得不再次面對選擇時,衰老的她們,面對的可能是現實更吝嗇和殘酷的一面。所以,與其說她們選擇了無壓力的生活,不如說,那是風險防範能力很低的生活。
4
25歲時不緊張,31歲時閒得慌,60歲時——白茫茫。
其實,思琪要搬回老家,沒關係,我的同學們要守住家庭不背井離鄉去拼搏,也沒關係。但有很多選擇,是她們這個年紀不能錯過的——為了60歲時的尊嚴,我們必須從25、30歲開始積累自己的力量。
我真希望,當我們可以為未來努力時,能夠慎重地做出這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