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兩性的互動
性別差異不完全是天生的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性別差異不完全是天生的,從社會意義來看,它是在男女兩性的互動中和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地塑造和創造出來的。其實,每個人都在有意無意地塑造和創造著性別角色,以使自己的性別身份與人類文化規定的性別符號體系一致,這樣就能找到合適的社會定位。也就是說,性別偏見並非由人們生理上的性別差異所決定,而是後天社會建構的結果,它雖然因性別差異而起,但是性別差異並不能成為性別偏見的合理化解釋。
認識到這一點,會使人們獲得對現存性別偏見的批判反省能力,從而具有一種「從社會發展、歷史進步、文化生成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來思考兩性關係的眼光,這種眼光主要是關注未來和理想的,而不僅僅是矚目過去、現在和經驗的。就兩性關係而言,性別的自然差異也許永遠不會取消,但未來的男性和女性都具有全面發展的個性;而且,全面發展的女性需要由全面發展中的男性來塑造,全面發展的男性也需要由全面發展中的女性來塑造」。這種眼光雖然不能立刻改變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和性別偏見,但它至少「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社會數千年來在多大程度上一直是建立在男人對女人的控制之上的」。它可以使人們獲得對自身性別角色的反思意識。
這種價值關係轉化為一種不平等的權力關係,這種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在現實生活中就表現為性別偏見。在「男高女低」、「男強女弱」、「男優女劣」、「男主女從」、「男尊女卑」等價值判斷下,統治與服從、控制與被壓迫的模式在兩性之間自然形成,於是性別差異演變為一種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在這一權力關係中,男性處於主體地位,女性被物化,失去了自我意識和獨立人格。女人應該如何和不應該如何,什麼樣的女人算「好女人」或「壞女人」,全都是以男性的標準和目光、按男權社會的需要和滿足程度而定。父權制確立以來,公私領域的嚴格劃分,使男性能夠在社會舞台上自由馳騁,而女性只有棲身於家庭一隅,這種活動空間限制了女性的思維,狹隘、依賴、軟弱和自卑感由此而生。在此基礎上,社會通過社會規範和教化等手段,使「男尊女卑」的性別觀念成為社會主導意識,它得到了整個社會乃至於女性自身的認同。因此,女性自身也逐漸滋生了處處迎合男性需求的心理態勢,所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便是這種心理態勢的反映。即便像班昭那樣女性中的佼佼者,也只有在迎合統治階級的趣味時,按照封建統治階級價值標準宣揚「女教」的時候,她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顯然,這種服務於男權社會的性別結構對女性來說是一種壓抑和盤剝。
所有的一切都說明瞭這樣一個思想,性別不僅僅是我們生理上的男女之分。它承載著更多的文化內涵和社會機制。正如波伏娃所說:「女人並不是生就的,而是逐漸形成的。」同樣,男人也不是生來就是男人的,也是逐漸形成的。這個形成過程就是性別的形成過程。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性別差異不完全是天生的,從社會意義來看,它是在男女兩性的互動中和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地塑造和創造出來的。其實,每個人都在有意無意地塑造和創造著性別角色,以使自己的性別身份與人類文化規定的性別符號體系一致,這樣就能找到合適的社會定位。也就是說,性別偏見並非由人們生理上的性別差異所決定,而是後天社會建構的結果,它雖然因性別差異而起,但是性別差異並不能成為性別偏見的合理化解釋。
認識到這一點,會使人們獲得對現存性別偏見的批判反省能力,從而具有一種「從社會發展、歷史進步、文化生成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來思考兩性關係的眼光,這種眼光主要是關注未來和理想的,而不僅僅是矚目過去、現在和經驗的。就兩性關係而言,性別的自然差異也許永遠不會取消,但未來的男性和女性都具有全面發展的個性;而且,全面發展的女性需要由全面發展中的男性來塑造,全面發展的男性也需要由全面發展中的女性來塑造」。這種眼光雖然不能立刻改變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和性別偏見,但它至少「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社會數千年來在多大程度上一直是建立在男人對女人的控制之上的」。它可以使人們獲得對自身性別角色的反思意識。
這種價值關係轉化為一種不平等的權力關係,這種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在現實生活中就表現為性別偏見。在「男高女低」、「男強女弱」、「男優女劣」、「男主女從」、「男尊女卑」等價值判斷下,統治與服從、控制與被壓迫的模式在兩性之間自然形成,於是性別差異演變為一種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在這一權力關係中,男性處於主體地位,女性被物化,失去了自我意識和獨立人格。女人應該如何和不應該如何,什麼樣的女人算「好女人」或「壞女人」,全都是以男性的標準和目光、按男權社會的需要和滿足程度而定。父權制確立以來,公私領域的嚴格劃分,使男性能夠在社會舞台上自由馳騁,而女性只有棲身於家庭一隅,這種活動空間限制了女性的思維,狹隘、依賴、軟弱和自卑感由此而生。在此基礎上,社會通過社會規範和教化等手段,使「男尊女卑」的性別觀念成為社會主導意識,它得到了整個社會乃至於女性自身的認同。因此,女性自身也逐漸滋生了處處迎合男性需求的心理態勢,所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便是這種心理態勢的反映。即便像班昭那樣女性中的佼佼者,也只有在迎合統治階級的趣味時,按照封建統治階級價值標準宣揚「女教」的時候,她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顯然,這種服務於男權社會的性別結構對女性來說是一種壓抑和盤剝。
所有的一切都說明瞭這樣一個思想,性別不僅僅是我們生理上的男女之分。它承載著更多的文化內涵和社會機制。正如波伏娃所說:「女人並不是生就的,而是逐漸形成的。」同樣,男人也不是生來就是男人的,也是逐漸形成的。這個形成過程就是性別的形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