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液

愛情故事

愛情故事(埃裡奇西格爾的文學著作)
編輯
《愛情故事》的真正價值部分體現在濃濃的懷舊情結之中;在單純的歲月裡,裙子的下裾還沒有那麼短,頭髮也沒有那麼長,令人厭惡的戰爭還未開始,院長也沒有被視為戰爭幫兇被監禁在辦公室內。本書於1970年一問世,即刻問鼎圖書銷售排行榜。該書被譯為23種文字。同年根據該書改編的電影一上映,就有三百余萬觀眾前往觀看。 《愛情故事》是一個具有濃濃懷舊氣息的愛情故事。故事發生在單純的歲月,戰爭發生之前。中英文對照,原著由紐約某大學文學教授埃裡奇•西格爾所作。
如果電影是一個夢工廠,文學也可以是一架織夢機。新加坡導演唐永健拍攝電影《愛情故事》,認為是書本對電影的一場革命,他運用電影將觀眾帶進小說的幻想空間。
目錄
1內容簡介
2基本資訊
3具體內容
4作者資訊
5本書評論
1內容簡介編輯
如果電影是一個夢工廠,文學也可以是一架織夢機。新加坡導演唐永健拍攝電影《愛情故事》,認為是書本對電影的一場革命,他運用電影將觀眾帶進小說的幻想空間.戴口罩的女孩永不停地背誦希臘神話,一旦說出“我愛你”,便會死亡,卻甘為愛人冒死說“我愛你! ”……經常用手銬鎖起愛人便跑掉的女警,最後為救愛人而吞槍自殺……。作家(由林依輪飾演)把經歷過的愛情,加鹽加醋加幻想,編造成離奇驚異,激越悲情的愛情小說,靠“作”而大受歡迎。電影由這名作家創作的心路歷程走進一個個愛情故事中,交錯現實與虛幻,結合小說與電影,來描寫創作與戀愛的共通處,同樣會因不甘平凡,追求閃亮的場面,最終落到機關算盡、販賣私隱、江郎才盡、走火入魔的境地。
雖然主角是作家,但他遇上的四位女孩子,都各有獨特的形象與鮮明的個性,令電影增加許多情趣,搶去主角的戲分,例如愛讀希臘神話奧斐爾的女孩,整天念念有辭,戴著黑口罩,照著手電筒,神秘感十足,脫下口罩時,卻是一位嘴唇厚厚的純憨女孩。女警則是顧前不顧後,動輒鎖起作家再算,是非常任性的女孩。圖書館管理員,是一位害羞含蓄,愛看情書,作家因為她的平凡,而寫了一本《愛情零引力》,想返璞歸真,但女孩子最後卻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選擇,對比出人生,可以沒有小說那樣精彩,也可以比小說更出人意表,亦引起了創作人將身邊人寫進作品,是否等如出賣的心思。最後一位舞臺劇女演員,化裝誇張,配合電影最高潮的恐怖分子綁架一段,烘托出邪異的局促感,令觀眾難分真與假。
2基本資訊編輯
作者:埃裡奇西格爾 1970版
3具體內容編輯
一個姑娘二十五歲就死了,能說她點兒什麼呢?
人也聰明。得說她愛莫札特和巴赫。也愛“披頭士”①。還愛我。一
次,她特意把我跟這些音樂界的人物扯在一塊兒,我就問她把我排在第幾,她笑笑回答
說:“按字母先後為序唄。”當時我也笑了。可是現在事後再琢磨起來,我不知道那時
她給我排名是按我的名呢(要是這樣的話我就得落在莫札特的後邊),還是按我的姓
(要是這樣的話我就應該插在巴赫和“披頭士”之間)。反正我都排不到第一,這麼一
想可就惹得我發起傻勁來,心裡真窩囊得要死,因為我從小就養成了一種觀念,認為凡
事我總應該名列第一。要知道,那是家庭的傳統啊。
①一譯“硬殼蟲”。60年代在英國興起的一個流行樂隊。曾在美國風靡一時。
我念“大四”那年的秋天,去拉德克利夫學院①。圖書館看書成了我的習慣。倒不
完全是為了去飽餐秀色,雖然我承認我也巴不得想看看。主要是那裡安靜,又沒有人認
識我,再說那裡的“保留書”②借的人也比較少。一次班裡要舉行歷史測驗,直到前一
天我還連參考書目上的第一本書都不曾抽個空去翻過——這可說是哈佛的“地方病”了。
就在這次測驗的前一天,我不慌不忙來到“保留書”借書處,準備借上一本大部頭著作,
好靠它第二天保我過關。值班的有兩位姑娘。一位高個兒,像是個愛打打網球的;另一
位戴眼鏡,大似依人小鳥。我挑了那個四眼小妞兒。
①拉德克利夫學院是哈佛大學附設的女子學院,遲至1897年方始建立。(哈佛大學
創立於1636年。)
②保留書:圖書館裡只供館內閱讀、概不外借的參考書之類。
“你們這兒有《中世紀的衰落》這部書嗎?”
她抬頭瞪了我一眼。
“你們那兒不是有自己的圖書館嗎?”她問。
“聽著,哈佛學生使用拉德克利夫圖書館是規定允許的。”
“我不跟你講規定,預科生①,我跟你講道理。你們那兒有五百萬冊藏書。可我們
這兒可憐巴巴的總共才幾千本。”
①預科生,指預科學校畢業生。在美國,所謂預科學校往往是指貴族化的私立中學。
呵,好個自命不凡的丫頭!在這種丫頭的心目中,哈佛和拉德克利夫的學生人數既
然是五比一,那她們姑娘不用說也就應當聰明五倍了。要是在平時,碰上這種丫頭我非
把她們奚落個半死不可,可是此時此刻我實在少不了那本該死的書哇。
“聽著,我需要用那本該死的書。”
“請你說話放乾淨一點好不好,預科生?”
“你憑什麼一口咬定我上過預科學校?”
“看你的樣子又蠢又有錢,”她摘下了眼鏡說。
“那你就看錯了,”我也不服氣了。“我實際上倒是又窮又聰明。”
“得了吧,預科生。我才是又窮又聰明呢。”
那對眼睛是淙色的。好吧,就算我的樣子像個有錢人,可
我也不能讓個拉德克利夫毛丫頭罵我蠢貨啊——哪怕你眼睛長得漂亮也不行。
“你說你聰明,聰明在哪兒?”我問她。
“我就不會跟你一塊兒去喝咖啡,”她答道。
“告訴你——我也不會請你。”
“你蠢就蠢在這一點上,”是她的回答。
我還是請她去喝了咖啡,這是有道理的:那天在緊要關頭,還是全虧我識時務,停
止了抵抗——也就是說,全虧我會裝蒜,只作突然來了請她的興致——我才算借到了那
本書。她得等圖書館關了門才能走,所以我也盡有充裕的時間,翻了一下十一世紀末葉
皇室由依靠僧侶轉為依靠法學家的那段歷史,記住了一些警句。那次測驗我得了個
“A-”,說也巧,我初次看到詹尼從借書處裡邊走出來時,我給她大腿打的也正好是這
個分我打的分數就不能說是個高分了;那種裝束未免太落拓了
點,不大合我的口味。我尤其不喜歡她當手提包用的那個印第安玩意兒。這話我幸而沒
有說,因為我後來發現,那還是她自己設計的呢。
我們就去矮於飯店。這是附近的一家小吃店,儘管店名叫矮子,倒不是專門招待小
個子顧客的。我要了兩杯咖啡,還專門為她要了一客巧克力霜淇淋。
“我叫詹尼弗•卡維累裡,”她說,“是義大利裔美國人。”
她大概只當我是個不開竅的。①隨後她又補了一句:“我主修音樂。”
①因為詹尼弗是英美人的常見名字,卡維累裡是義大利姓氏,很容易辨得出來。
“我叫奧利弗,”我說。
“是名還是姓?”她問。
“是名,”我回答以後,又老老實實供認我的全名是奧利弗•巴雷特。(反正這樣
說也八九不離十了。)
“哦,”她說。“巴雷特?跟那位詩人①同姓?”
①指英國女詩人伊莉莎白•勃朗甯夫人(1806—1861),她娘家姓巴雷特。
“對,”我說。“不過扯不上關係。”
話說到這裡停了一下,我內心暗暗慶倖她總算沒有問常人之所問,問得我滿心不快:
“巴雷特?跟那個堂名一樣?”因為,我一向有塊特殊的心病,最怕人家把我跟出資興
建巴雷特堂的那一位拉上關係。巴雷特堂是哈佛園裡最大也最醜的一座建築物,也可以
說是顯示我家財力和勢派、宣揚我家“信愛哈佛”臭名的一座超巨型紀念碑。
此後,她就不大作聲了。難道我們真這麼快就無話可談了?還是因為我跟那位詩人
沾不上邊,她就不願意照我了?到底什麼緣故呢?看她只是坐在那兒,對我似笑非笑。
為了不致沒事可做,我就拿起她的筆記本翻翻。她那手字也真怪——寫得又小又細,一
律都是小寫字體,沒有一個大寫字母(她是想以愛•埃•卡明斯①自居?)。我見她還
選了些非常“尖端”的課程:作曲學105,音樂150,音樂201——
①愛德華•埃斯特林•卡明斯(1894—1962):美國詩人。哈佛大學出身。他在書
寫方式上標新立異,不用大寫字母,自己身名e.e.cummings。
“音樂201?那不是研究生念的嗎?”
她點點頭表示是,掩飾不住內心的那份得意。
“是文藝復興時代的複調音樂。”
“什麼叫複調音樂?”
“反正不是什麼色情音樂,預科生。”
我幹嗎要受她這醃(月贊)氣?難道她不看《猩紅報》①?難道她還不知道我是誰?
①哈佛大學的校報。哈佛大學的校旗是猩紅色的,所以校報也以《猩紅報》為名。
“嗨,你真不知道我是誰?”
“知道,”她帶點兒輕蔑的口氣回答說,“巴雷特堂不就是你的嗎。”
可見她並不知道我是誰。
“巴雷特堂才不是我的呢,”我抓住了她的語病。“那不過是我曾祖父捐獻給哈佛
的。”
“好讓他那個不怎麼樣的曾孫能十拿九穩進哈佛!”
這簡直叫人忍無可忍。
“詹尼,既然你認定我是個狗熊,那又何必硬逼我請你喝咖啡?”
她兩眼對我直瞅,微微一笑。
“我喜歡你那副身板哪,”她說。
要成為一個大英雄,條件之一就是要不怕做狗熊。這話一點也不矛盾。“哈佛精神”
有一個特徵,就是總有本事反敗為勝。
“今天球運太糟了,巴雷特。幸虧你打得出色,實在出色!”
“真是謝天謝地,大家總算挺過來了。我知道大家都憋著一肚子氣:這一仗說什麼
也要贏下來!”
能大獲全勝,那自然更好。不過,只要有可能,能在最後一分鐘贏球也很不錯。那
天我送詹尼回她的宿舍時,我就沒有死心:我還想爭取最後戰勝這個自以為了不起的拉
德克利夫婆娘。
“聽著,你這個自以為了不起的拉德克利夫婆娘,星期五晚上達特默思①要來比冰
球。”
①達特默思指新罕布什爾州的達特默思學院。
“那又怎麼?”
“那就希望你來看唄。”
她的回答流露出了拉德克利夫女生對體育比賽例有的那份“敬意”:
“我憑什麼要去看一場無聊的冰球比賽?”
我若無其事地應道:
“就憑上場的有我。”
接著是片刻的沉默。我想當時我連雪花飄落的聲音都聽見了。
“那你是在哪一隊?”她問道。
奧利弗•巴雷特第四
(四年級學生)
麻塞諸塞州伊普斯威奇人
菲力浦斯•埃克塞特中學畢業
年齡:20
身高:5英尺11英寸體重:185磅
主修:社會學科
61年、62年、63年優秀生
62年、63年入選全艾維聯①明星隊一隊
①艾維意為常春藤。“艾維聯”是美國東北部幾所名牌大學組成的排他性集團,經
常在集團內部舉行各項校際活動,例如球類聯賽等。參加“艾維聯”的除哈佛外,還有
哥倫比亞、耶魯、普林斯頓、康奈爾、布朗、科爾蓋特、達芬默思、賓夕法尼亞等大學。
志願:法律
詹尼如今該已經從“球訊”上看到我的簡歷了。我再三關照球隊管理維克•克萊曼,
務必讓她得到一份。
“你也真是的,巴雷特,難道你還是頭一次跟姑娘約會?”
“別胡說,維克,要不,看我不接掉你的大牙才怪。”
我們在冰上作賽前準備時,我並沒有向她揮手(那也太輕狂了),甚至連看都沒有
朝她看。不過她大概還以為我在偷眼看她。我是說,奏國歌的時候她摘下眼鏡,總不見
得是為了表示對國旗的尊敬吧?
第二節打到一半,我們同達特默思隊還是0比0,不過我們已經勝券在握了。這就是
說,當時我和大衛•約翰斯頓已經快要攻破對方的大門了。那幫芽綠球衣的狗雜種一看
情況不妙,就撒起野來。瞧他們這勢頭,恐怕等不到我們破網得分,他們就會先打斷我
們一兩根骨頭也說不定哩。球迷們早在嚷嚷要“杆頭見血”了。在冰球比賽中,所謂
“杆頭見血”,是真的要打出血來,要不就得進球。我是球隊的台柱,可說是義不容辭
吧,所以從來就不怕打出血來,也從來總能進球。
達特默思隊中鋒阿爾•雷丁沖過了我方的藍線①,我便一頭向他撞去,搶到了球以
後,馬上長驅直入。這一下球迷叫得可凶了。我雖然瞟見大衛•約翰斯頓就在左邊,不
過心想還不如自己帶球直沖球門,因為對方那個守門的論膽量還差點兒,早在他給迪爾
菲爾德隊打球的時候②,就已讓我給嚇破了膽。可是我還沒有來得及射門,對方兩個後
衛已經向我沖來了,我只好從球網後邊繞過去,極力把球保住。結果三個人就攪作了一
團,球杆一陣亂捅,不是打在擋板上,就是打在彼此的身上。碰到這樣的混戰,我的一
貫宗旨是看見穿對方球衣的就打,狠狠地打。球兒也不?……
4作者資訊編輯
作者埃裡奇西格爾先生生於1937年,哈佛大學畢業,在校時曾是一名田徑運動員,後在耶魯大學教過古典文學和比較文學,為披頭士樂隊寫過電影劇本《黃色潛艇》,還當過“和平隊”全校顧問委員會的委員除《愛情故事》(1970)之外,他的創作還有劇本《奧德賽》1975以及小說《奧立佛的故事》1977,《男人,女人,孩子》1984 《級友》1984 等。
5本書評論編輯
一本只有薄薄一百多頁的小書,寫的是很難標新立異的愛情故事,連書名也平淡無奇(更像個副標題),作者又是名不見經傳的新人。然而書一出版,卻贏得千百萬美國人爭相傳誦,其中頗有一些讀者還為男女主人公生離死別一掬同情之淚,甚至當時在任的美國總統也感動得向社會各界大力推薦。這部在《紐約時報》暢銷書單上連續七個多月雄踞榜首,至今累計印數已超過兩千萬冊的小說,後來由派拉蒙公司改編攝製成電影(其實原著本身差不多就是一個現成的電影文學劇本)。從銀幕上飄出的主題音樂又是那樣的盪氣迴腸,優美的旋律不脛而走,竟至被填詞而成為流行歌曲,風靡了全世界,咬緊牙關自力更生,好不容易在社會上站住了腳。可是,小倆口剛過上嚮往已久的安生日子,正當他們陶醉在如何生個大胖小子的美夢中時,醫生告訴做丈夫的:他的妻子患有不治之症。未幾,白血病便奪走了才二十五歲的詹妮的生命。在這樣屢見不鮮的俗套情節基礎上,居然能產生如此不俗的作品,不能說純屬偶然。作者不用很多筆墨著意細描,而是完全讓感情來說話。他的文筆簡潔,率直,但粗中有細,疏中見密。他的幽默帶有清晰的現代標記,迥異於狄更斯或馬克吐溫的風格。這些都已成為現代美國文學和語文的研究課題。小說的背景是六十年代的美國。這種現象曾引起美國上層 正統派人士的憂慮。本書男主人公奧立佛 巴雷特第四歲則同代表正統的父親決裂,但他反抗的僅僅是父親因要給他套上籠頭(強我所難,做應該做的事),是巴雷特第三對他婚姻的干涉。他還是抱著 “凡事我總應該名列第一”的傳統家族觀念,在考試名次,體育運動乃至拈花惹草各方面慣於無往而不利。顯然,奧立佛和詹妮都不是嬉皮士,不屬於美國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他們不贊過於離經叛道的行為。奧立佛學成以後,延聘者紛至遝來,但是,面對太野的誘惑,這對年輕夫婦還是理智而冷靜的。儘管巴特雷第四認為巴特雷第三是“石面人”,沒有心肝,不過,兒子的行為對社會來說完全無傷脾胃,他恐怕也算不上巴特雷家族的叛逆者,所以最後還是撲在父親的懷裡哭了,說:“愛,就是永遠也用不著說對不起。”作者這句畫龍點睛的話,觸動了許許多多處於寂寞和迷茫中的讀者的心弦,恐怕也很能使上層正統派放心而告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