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分居時代
當然,嘗試以分居形式體驗婚姻生活的人們還不具有普遍性,而也僅限於嘗試,但他們卻就在這聚與散之間更理解了家庭生活的意義,懂得婚姻相處的技巧,也獲得了與他人不同的體驗。它讓人想到許久之前臺灣歌手黃舒駿的一首老歌中描述的幸福理想:我們要天天相戀,但不要天天相見,要有共同生活經驗,但不要共同的房間,你可與別人約會,但不要讓我發現,我偶爾也會出軌,但保證心在你這邊……我們都喜新厭舊,我們都欲望太多。
當初歌手黃舒駿的理想婚姻模式今天竟也有了這許多實踐者。
英國的愛德華王子與索菲亞的婚禮雖然遠不如當年查理斯王儲與戴妃的婚禮奢華,但這對新人未來的婚姻生活卻因其兄嫂的悲劇結局而備受世人囑目,新時代的王子與公主依靠何種秘訣來維持自己的幸福生活呢?婚禮過後不久即有消息從白金漢宮傳出,愛德華王子與王妃早在婚前就已為自己的婚姻生活制訂下"分居"章程。當然,此"分居"並非彼"分居",作為2個有各自事業、各自生活圈子,又思想成熟的現代人,雙方一致贊同週一至週四仍維持原來的生活狀態,各回各家互不干涉,給自己也給對方多一些空間,而週五到周日則盡情相聚,共用二人世界。
相信許多朋友在看到王子與王妃的消息後都將會心微笑,因為類似這樣的"分偶"已經成為現代婚姻關係中的一股不可忽視的潮流,風行於雙方均事業有成,經濟基礎良好的白領、金領中間。從同居到分居幾十年前的性解放從歐美青年漫延至整個世紀,產生了整整一代只願"同居"不願領取婚姻執照的雅皮男女。愛情當然是世間最最不可扼制的事物之一,為了示愛,還沒有正式結婚就已經急急地搬出去同住,許多人或許並沒有完整地看過張艾嘉執導並主演的那部舊片《新同居時代》,但對它的名字卻記憶猶新。
湯惠與先生是在國外留學時的校友,由於同是來自江南水鄉,又彼此情投意合,他們的感情進展得極其順利。最初搬到一起本是為了節省租金和其他開支,如果不是兩人最後決定回國定居,恐怕永遠也不會有空去領取那張薄薄的婚姻執照。提到註冊結婚,湯惠笑著說:"那時候登記結婚,再煞有介事地辦個婚宴,好像只是為了讓雙方的父母放心,不再有其他由。"回到國內後,兩個人發現在事業的選擇上或多或少總有些不同意見,漸漸地,先生開辦了自己的公司,而湯惠則進入一家知名跨國公司,邁入朝九晚五的行列。"開始也沒想太多,他那時領著幾個技術人員做調研,常常工作到半夜,開始怕影響我休息就住在辦公室,後來乾脆在那邊租了間公寓就把東西搬過去。這個項目做了將近一年,我們週末見面的時候老覺得又回到戀愛那會兒,久違的浪漫的感覺又回來了。項目結束的時候,我們同時發覺,2個人的生活原來並不僅僅是一塊兒過日子,這樣經營的婚姻居然更好,因為2個人的2個世界並不矛盾,反而更豐富了……我們就這樣開始了正式'分居'。"
與湯惠相比,關偉雄和妻子是在婚前就已經開始計畫分居生活的先行者。許多生意上的朋友都知道關先生家中的名妻是位一流的律師,卻不知他們的幸福分居生活也是經過反復計畫而得。談到婚姻幸福,關先生及太太笑言二人都是自私的人,看不得對方侵佔自己的地盤。"我要在家裡招待朋友談事情,她要整天地查資料,研究案子,彼此容忍得了一時,如何容忍一世?再說與其擁有各自的空間和私人電話,不如乾脆一點,保留自己的家好了。"坐在一邊的太太點頭贊同:"隔一段時間工作閑下來,或者我會住到他那兒,或者他會陪我住在這邊,我特別感激偉雄,讓我能保有自己的空間。我的朋友都羡慕得不得了。"
因為分開而更長久打電話給方方的朋友第一句話常常會用"在哪個家呢?"作為開頭。可見,有不止一個家,已經成為她的一個特徵。方方畫漫畫,先生做雕塑,兩個職業關係密切又有明顯差異,就如同他們的婚後生活。兩個人已經不記得是什麼時候結婚,對外一致的口徑是"雖然在一起有10多年了,濃情蜜意卻始終如一。"如他們所說,2個家庭都溫馨舒適,其中一個略為簡單,是方方婚前的工作室兼閨房,結婚時,朋友們勸他們"兩好合一好"得了,方方堅決不同意,她夢想中的婚姻仍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思維和生活,現在,她終於過上了"兩個人親密又有距離,相知又相對獨立"的新式婚姻生活,她認為這樣的婚姻才能更長更久,永葆新鮮。與公公婆婆同住在北京城一個四合院裡的林楓也是一個"分居"實踐者。想起因分居而挽救的幸福,她自己也有些不可置信,最後的結語是:"婚姻太脆弱,禁不起一絲一毫的震顫,哪怕是高雅音樂。"
林楓愛靜,先生卻偏偏對音樂發燒得厲害,他不但擁有一套完整的高級音響,還從不放過任何居家的日子,讓小四合院安靜的黃昏充斥著排山倒海般的馬勒交響曲。"他也不是不為我和老人家著想,只是太發燒。這麼一個有著小鳥和老槐樹的小院,本來應該是一個最像家的家。可就為了他的發燒,我不知有多少委屈。"聰明的先生後來想出一個辦法,在同一個社區的另一隅安置下自己的"聽音室",太太和老父老母也就不會有太多意見了。現在,每週三林楓會到先生的小家約會,享受屬於2個人的快樂時光,而週末先生再回小院享受天倫之樂,一家人多了體諒,也更懂得了珍惜。
從親密的同居到理智地分居,許多實施分居計畫的夫妻發現了分開的種種優勢,對婚姻關係有了更切身的體會。"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如同中國古代詩人早已預見的,分居拉開了婚姻雙方的距離,減少了厭倦的可能性。小別之後的歡聚反而會使夫妻關係更加濃情似火,遠勝於兩人終日廝守一處,看著日子一天天地黯淡和平凡下去。"分久見人心"實行分而居之的婚姻模式,夫婦雙方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心理上,一方被另一方依附的可能都會降低。排除掉物質上的依賴因素,愛情之花反而可以顯得更純更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為什麼有那麼多紙婚離異人士?還不是因膩生厭。誰都很難做到真正遷就對方的習慣和作息時間,人為製造一些分離,既可完整地保留自己的空間,又是新一輪熱戀的另一個開始。分開,是形式還是嘗試?其實,分偶的定義不僅僅局限在居室的相對獨立,更反映了更深層次的婚姻關係內涵。